近日,由浙江省企业形象研究会、浙江大学公共服务与绩效评估研究中心主办,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协办的第五届浙江省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分论坛“营商环境视角下的浙江省信用建设研究”在杭州召开。
此次论坛围绕“营商环境视角下的浙江省信用建设研究”主题,来自浙江省内外的政府领导、行业翘楚、专家学者深入交流探讨在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大背景下,一家企业、一个行业、一座城市如何才能更好发展,浙江省的信用建设之路如何才能更好向前。
浙江大学区块链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杨小虎教授作《区块链技术发展与应用》报告。杨教授认为区块链的本质是可信的账本,价值是可信的数字资产,并指出区块链技术存在的问题在于性能问题、安全问题、隐私保护问题、链链互联问题、区块链软件开发生态问题、与其他信息技术集成的问题,未来区块链的主要应用在于数字货币、电子数据司法存证、电子政务、跨境转账和支付等。
新华社浙江分社轮值总编方益波高级记者作《唱好杭甬双城记,促进高质量发展》报告。方总编从经济模式、城市气质、城市定位等角度分析了杭州市与宁波市的差异化特征、优势以及劣势,认为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把握虚拟经济,也需要踏实做好实体经济。杭州与宁波作为浙江的关键城市,差异发展、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唱好双城记,将能够促进区域的高质量发展。
浙江省企业形象研究会会长、浙江大学公共服务与绩效评估研究中心主任胡税根教授作《建立健全浙江省信用体系的思路研究》报告,他在阐述背景、提出问题、梳理浙江省信用体系建设历程与成效、总结国内外信用体系建设的经验借鉴的基础上,指出当前浙江省信用体系建设面临的六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胡教授提出了通过做实做优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坚持市场化思维培育信用市场、完善社会信用领域法律和法规、同步推进制度建设与道德建设等方面建立健全浙江省信用体系的对策建议。
浙报传媒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童杰高级经济师作《向着智库和智慧服务的曙光前行》报告。他认为信息是经济增长的本质,精准是现代商业的核心要求,从载体蜕变、客群迁徙、竞争裂变和逻辑演变四个方面阐述了媒体模式的变革,并提出以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6大技术为“经”,以新闻传播的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等5大流程为“纬”,编织成20个“智能媒体”运营场景,探寻媒体融合技术驱动的密码。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张毅教授作《基于区块链的新型社会信用》报告。张教授提出了传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问题,探究了智慧社会催生新型社会信用体系,并界定了新型社会信用的内涵。他提出新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包括新型征信、新型评信、新型用信,认为新型社会信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智慧社会的重要体现,是大数据和数学算法的集成。
浙江省企业形象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边一民副教授作《信用供给与农村商品流通网络质量与效率提升》报告。他基于浙江的实践,对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现状做出基本判断,认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他提出应加强信用供给,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营造良好农村商品流通网络营商环境;重点突破基层合作组织合作金融服务瓶颈,以基层合作组织金融服务为突破口。
主旨报告结束后还进行了互动讨论。来自政府部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新闻媒体等各界代表共60余人参加了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