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
当前位置:资讯首页 > 信用知识 > 正文
    
美媒关注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猜测与现实
2021-04-01 09:48:35 来源:环球网资讯

2014年,中国国务院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一些西方观察人士和媒体对此感到惊慌,甚至警告称,中国意在走向“全面控制民众生活的奥威尔式制度”。但现实远没有这么夸张。

德国智库研究显示,2003年至2020年,在提及“社会信用”的官方文件中,73.3%将“企业”列为目标,相比之下,个人仅占10.3%。这意味着,“企业社会信用体系”是现阶段政府关注的首要目标。

2020年上半年,媒体关注相对较少的是社会信用的灵活性,及其推广应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程度。其间,国家和地方都将社会信用作为“推动”商业行为的关键手段。例如山东威海推出一项奖励措施,为在复工复产和疫情防控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企业增加企业信用“海贝分”。

疫情也成为巩固社会信用重要性的契机。例如,2020年4月,中国宣布向那些不拖欠农民工工资、获得良好社会信用记录的建筑公司提供援助——暂缓缴存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中国国家税务总局明确表示,受疫情影响而逾期申报或者逾期报送相关资料的纳税人,可免于行政处罚且社会信用记录不受影响。

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依然保持一种弹性。它存在于金融到交通管理等各个领域。但各行业、各地之间的差异显著。在官方文件中,建筑、房地产和租赁市场被列为目标的次数最多,其次是家政和卫生保健行业。

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在2020年还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合作趋势。例如,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已搭建起“长三角征信链”应用平台。

信用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