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
当前位置:资讯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中国公共信用数字化市场规模达11.2亿 但体系建设面临两大挑战
2021-05-07 10:30:19 来源:中国经营报

闯红灯、弃养宠物、欠缴水电费、不回家看望老人……每当出现某一行为要与征信挂钩时,总能引来广泛关注。

社会信用体系不断建立与完善,不少新业态也随之诞生。4月8日,《2020中国公共信用数字化市场白皮书》在京发布。白皮书显示,我国公共信用数字化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2.4亿元快速增长至2019年的11.2亿元,未来三年将保持15.4%的复合增长率,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7.2亿元。

成熟的社会信用体系可抵达何种高度,公众与市场都拭目以待。

信用数字化建设与新基建战略息息相关

“我们现在处在匿名社会中,信用解决的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金电联行首席咨询官汤江灏认为,在市场经济占主导的前提下,要打破信息不对称,信用是必不可少的载体。

“公共信用隶属于社会信用体系,特指各级政府主导的一个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赛迪顾问电子信息产业研究中心副总经理贾珊珊介绍,政府公信力、科研诚信、个人信息保护等都是公共信用未来发展的重点。

中国经济信息社新华信用事业部总经理李伟认为,过去关于信用的应用场景都比较单一,社会信用之所以被大家寄予厚望,是因为它有丰富的想象空间。据介绍,目前社会信用的应用可分为信用监管、信用经济、信用消费、信用治理、信用文化建设五大场景。“信用服务的方式、场景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白皮书显示,2019年我国公共信用数字化市场规模达11.2亿元,中央部门的公共信用数字化平台已经基本搭建完毕,平台建设逐渐向地方倾斜。未来三年,市场将保持15.4%的复合增长率,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7.2亿元。

在贾珊珊看来,公共信用数字化建设与以数据为底座的新基建战略息息相关,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水平,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公共信用体系的建设可以反映出市场经济发展的成熟程度。”

“信用建设和大数据产业是一个非常大的改造,这个蛋糕最后要做多大,实际上要关注的是面粉,那么数据和信息就是面粉。”天眼查副总裁金堤征信总经理王坤分享了一组数据,每天大概有200万家公司在发生商事主体的工商信息变化,有20多万家公司会涉及到诉讼、行政处罚等信息。“这些都是构建信用建设、数字新基建的底层。”

贾珊珊介绍,公共信用数字化市场产品可分为软件、软硬件一体化、服务、硬件四类。根据白皮书,2019年公共信用服务类项目投资额达1.1亿元,未来公共信用平台业务将向下游延伸,如信用评价、个人信用分、联合奖惩、“信易+”应用等相关的系统运维和数据服务。

信用服务机构金电联行副总裁曹银强预测,未来公共信用数字化的建设主体将从牵头部门转向行业主管部门,从政府行为延伸到所有的经济活动中。

信用体系建设面临两大挑战

李伟提出,数字时代模糊了过去对信用信息的定义边界,过去不能采集的数据,现在能采集了,对社会信用数字化建设无疑是一个机遇。

信用数据的收集、使用与储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汤江灏提出,信用体系建设面临的第一大挑战就是“依法依规”。德国的《商典法》于1900年出台,明确要求了企业在什么条件下、对什么信息要进行公示、披露;1974年,英国颁布《消费者信用法案》,对行业领域某一类主体对象的信用进行了严格的约束。但在我国,“依法依规仍然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曹银强认为,已经出台的《民法典》、即将出台的《国家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对如何保护数据安全做出了详细规定,未来针对信用市场合规的要求会越来越多。

除了依法依规,信用体系数字化建设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评价体系的建立。汤江灏指出,“谁用信谁评价”是信用评价体系建立的标准之一,而合规式的评价、用于监管的风险识别的评价,它们的算法、数据维度都是不一样的。

除此之外,王坤认为,政府拥有最大的公开数据库,但政务数据的公开和市场化应用还有待进一步推动。“哪些能给出去?以什么方式给出去?使用者是不是要受到所有者的授权?监督授权时间长度又是多少?这些问题其实还在讨论的过程中,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

信用在线